兩將軍劇照
看浙崑、臺崑聯演戲目之前,在觀眾席位上翻了翻入口處拿來的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的「2010演出資訊」宣傳小冊,其中《兩將軍》一頁劇照[1],又是令人瞠目、頓感突兀。姑且不論兩名演員擺出的架式一點都感受不到「錦馬超」與「猛張飛」針鋒相對的迫人氣勢,單看把張飛畫得活像隻大熊貓似的,就夠教人嘔的。張飛雖是大花臉,但臉上黑多白少,是表現其剛勇正直的黑臉人物[2],為顯其血氣方剛,兩腮是白裏透紅、而非單一色的純白;並且張飛臉譜是「三塊瓦臉」,按定式,其黑色眼窩得一直勾到鬢角邊上,將額與腮明顯地區分開來,使整張臉舒眉展眼、呈現出一副笑臉的姿態,以示張飛有勇有謀、還帶有幾分喜劇的色彩,因此也有說法形容張飛的臉譜看上去就像一隻展翅的蝴蝶。而這復興劇場的《兩將軍》劇照,明顯就夠不上標準,簡直快成了「整臉」的大白臉。
張飛臉譜
現為山東省京劇院副院長的宋昌林先生所飾張飛扮相,掃圖自1996年「夢幻京劇團」演出節目單
京劇藝術研究家劉曾復先生所繪之張飛臉譜,掃圖自《話說京劇》和寶堂【社會科學出版社】
也休怪臺灣年輕一輩演員如此,記得○七年國立國光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名角京彩匯演」,其中有唐文華主演的《關公走麥城》。於此之前,在觀賞別戲時於入口處接到廣告傳單,看到了唐文華所飾關羽的扮相,不禁啞然失笑,指著劇照對妻言道:「這還能叫『臥蠶眉』嗎?」隨手便將傳單送入了垃圾桶中。今日為撰文只得從網路尋得國光劇團的電子報,找到張照片為憑。
國光劇團電子報第三十五期,http://com2.tw/kknews/0702/index.htm
國光劇團電子報第二十二期,http://com2.tw/kknews/0601/index.htm
京劇中的三國戲碼十有八九是從《三國演義》而來,關公的臉譜基本上也是按照小說的描述來勾勒;京劇臉譜中的紅色固然是有象徵忠勇、正直的意思,但《法門寺》中的大太監劉瑾也勾紅臉,卻是膚色的誇張呈現,表示其養尊處優、紅光滿面、驕橫得意的樣子;關羽的紅臉,主要是依據小說「面如重棗」的形容而來。至於「臥蠶眉」,即是劍眉斜飛入鬢,標準的妝扮是將兩道眉毛斜畫上揚直入鬢角;其實飾演紅生關羽的演員也不是個個俱明此理,多有人畫至太陽穴即止,或是將眉角上翹勾至額角,也不能單怪唐文華一人。
《古城會》奚中路先生飾關羽
《漢津口》李玉聲先生飾關羽
以上二張關羽扮相照片採自{咚咚鏘}網,版權為王樹濱先生所有,http://www.dongdongqiang.com/xqew/2047.htm
京劇的沿承來自師徒傳授,老師這麼教、弟子自然也就跟著這麼學,經過幾代的傳襲之後,當初的許多淵源掌故便被人逐漸遺忘,到後來,只剩得依樣畫葫蘆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話說2007年9月,李寶春先生在臺北「新舞臺」上演《逍遙津》接演《劫魏營》的「新老戲」,辜懷群女士撰文發表在八月一日的聯合報上先作宣傳,其中寫道:
京劇《逍遙津》演的是漢獻帝這個悲劇人物「勾結」外戚「救亡圖存」,終至妻死子亡的一段。戲不長,人物有深度,唱段九轉,不愧經典!問題是:喜讀《三國》的觀眾或許以為此戲非關獻帝,乃關張遼;因為曹魏與孫吳爭奪合肥,鏖戰三十二載,其中最著名的一役就是「張遼威震逍遙津」。張遼在逍遙津把來襲的吳軍打得落荒而逃,成功護住了魏營。逍遙津在今安徽省境內,距漢獻帝被軟禁的河南地面,數百里之隔。《逍遙津》演的為什麼不是張遼,而是獻帝,已不可考。
話說自從李寶春宣布九月底要演《逍遙津》,我即自作聰明,認定他演張遼,所以每次見面,必問「張遼好」。有一天,他開口了:「哪來的張遼?我演的是漢獻帝呀!」我嚇了一大跳:「漢獻帝在逍遙津做了什麼事?」
「不就是聯合外戚鬧政變嗎?」
「那不是在逍遙津!……逍遙津是張遼。」
「這齣戲裡沒張遼。有張遼的是《劫魏營》。」
「張遼威震逍遙津,才有甘寧百騎劫魏營,這是一場三十年戰役的兩回合嘛。」
「沒聽說有張遼的《逍遙津》……《劫魏營》也很久沒人演了。」
「戲名叫《逍遙津》,演的卻是漢獻帝。這……未免離譜了點吧?」
「戲太老了,沒辦法。老前輩們就是這麼叫的……」
忽然間,他從椅子上跳了起來:「有了!我把《逍遙津》和《劫魏營》一起演!」
…………
京劇《逍遙津》中的主角為什麼是獻帝而不是張遼,如今少有人知道,但卻非「已不可考」。
昔日高派名戲中有齣《單刀會‧戰合肥‧逍遙津》的全本大戲,高慶奎先生前飾關羽、後演漢獻帝。這段連臺戲碼是從《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與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所述改編而來,中間《戰合肥》劇情後段即張遼威震逍遙津故事,之所以將這段情節挪到了威逼獻帝、伏后捐生之前,正是為了給剛演完關公的高老闆有卸妝換裝、改扮獻帝的空檔。關羽自清代以來被推崇為「武聖人」,又具有至高無上的神格地位,因此飾演關公者必是恭敬再三、不敢稍有不莊,從上妝乃至卸妝,還有自成一格的一套程序,不比一般其他角色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卸妝手續,而中間串演《戰合肥》即是高慶奎先生巧思下的安排。
不過後來的演員可沒「(前)四大鬚生」之一的高宗師這般「多面手」本事,可以紅淨、鬚生「兩門抱」,要不就是湊不齊能打、能唱的聯手陣容,因此漢獻帝的逼宮戲之前多不帶張遼的合肥之戰、漸漸地成為一出以唱工為主的獨立戲碼。吳春禮、張建民、孫以森、常靜之等人所編之《京劇著名唱腔選》上集(【人民音樂出版社】)寫道:
《逍遙津》又名《白逼宮》,演的是:漢獻帝(劉協)被曹操逼迫、奪權,以及曹操殺害伏后及皇子等的一段故事。因為老劇本前有一段張遼大戰孫權於逍遙津的情節,雖早已刪去不演,但《逍遙津》這個劇名卻一直沿用未改,實則與『逼宮』故事無關。逍遙津在安徽合肥。這齣戲是高慶奎的代表作之一。[3]
於今《逍遙津》中仍有張遼戲份,一開始便率兩旗牌上場,言「獻帝懦弱,不能治國安邦」,因此打算延請朝中文武大臣一同商議「將龍床推倒,扶保曹丞相登基」,成了逼宮的馬前卒。
至於《劫魏營》,原是《戰合肥》中的一段情節,講的是吳將甘寧率領百名騎兵夜挑曹操大營的故事,按史實發生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而張遼威震逍遙津之役則發生在建安二十年,完全是兩場不相干的戰役。「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染指中華,「國劇宗師」楊小樓先生為了鼓舞士氣,宣揚民族氣節與愛國思想,於是在天津春和大戲院(今工人劇場)演出新編歷史劇《甘寧百騎劫魏營》,順便將一身新制的綠靠又重新派上了用場[4]。
掃圖自《國劇名伶軼事》丁秉鐩【山東人民出版社」
九一八事變,中國軍隊未加抵抗、還擊,讓日軍幾乎是兵不血刃攻占瀋陽、等於拱手讓出了整個東三省,此雖因蔣介石所下之「不抵抗」命令,卻是讓「少帥」張學良自此背負了「不抵抗」罪名,國學大師章太炎還親自北上責問張學良、「玉帥」吳佩孚更是劈頭便罵:「瀋陽事件,你為什麼不抵抗?」[5]可見東北軍在瀋陽的糟糕表現國人有目共睹,在舉國瀰漫失望與氣憤的氛圍下,楊小樓先生所飾演的甘寧慷慨陳詞,鼓勵將士:軍人有守土之責、當誓死抗敵保衛疆埸,看來是意有所指的。
附註:
[1]丁秉鐩先生所著《國劇名伶軼事》一書中〈李萬春與李少春〉篇(【山東人民出版社】):
《兩將軍》就是《戰馬超》,又名《葭萌關》,在此以前,北平都是這麼貼法。改名《兩將軍》,也是俞振庭的噱頭。那年李萬春十四歲,不但打的緊張火熾、乾淨俐落,而且扮相英俊漂亮,真演活了「錦馬超」。藍月春不但功架穩練,臉譜好看,而且配合得好,兩個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也好似「活張飛」。馬上一炮而紅,轟動九城。從此李萬春在斌慶社奠定基礎,在十天戲裡,總有八天他演大軸,而且《兩將軍》這齣戲,也紅得發紫,觀眾百看不厭,貼多少回,多少回都滿堂。
[2]齊如山《臉譜》第二章〈論顏色‧黑色臉〉:「凡人之血強而濁者,其臉必黑,其性情必憨直,孔武有力;故戲中勾黑臉之人,皆係好人,戲界的恆言也說是黑臉無壞人。大致此種人,好則忠勇憨直,其次者,雖粗莽,而亦誠實真摯。如尉遲恭、姚期等,則忠毅憨直者也。如張飛、牛皋、焦贊、李逵,則忠勇直摯者也。……」(《齊如山全集》第一冊【聯經】)
[3]傳統劇目中另有一出名為《紅逼宮》戲碼,京劇又名《司馬逼宮》,此戲情節多出於劇作家想像,既不遵小說情節、與史實也有多處悖離,而全戲除角色名字不同外、幾乎與《白逼宮》情節如出一轍,自然是有暗喻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的用意,此又是前輩藝術家們獨具匠心的創作結晶。
[4]丁秉鐩《國劇名伶軼事‧楊小樓空前絕後》:
《甘寧百騎劫魏營》──他把《灞橋挑袍》挂起來以後,心疼這身新綠靠,別穿一回就不用了,於是湊和這身新靠,又排了兩出三國戲。一出就是這個甘興霸的故事,采自《三國演義》。背雙戟,在劫營之前,與眾軍士席地而坐,有大段白口。主旨是軍人報國,馬革裹屍,以少勝眾,兵貴精而不在多的意思。念得慷慨激昂,抑揚頓挫,能落得好幾次掌聲。
[5]《蔣介石評傳》李敖、汪榮祖【商周文化】第六章〈被迫抗戰〉:
事實上,中國軍隊根本沒有還擊、根本沒有抵抗。張學良及其東北軍背負了「不抵抗」的罪名,而「不抵抗」的命令卻是最高統帥蔣介石下的。張學良手中握有「不抵抗」的電令,並曾對一些人透露過,包括北上責問張學良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內。其實在九一八之前,報上已登出蔣介石不抵抗的指示。
《文武北洋》李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茫茫烟蔓尋何處──吳佩孚遺跡考〉:
駐守北平的是他的北洋故友和宿敵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張學良因上一年稀裏糊塗地丟失了東三省而受到世人譴責,他不得不辭去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要職,專任北平靖綏公署主任。
北洋時的少帥給了父輩的「玉帥」大的面子,親率北平的文武官員數百人到火車站迎候。從前門火車站到東四附近的什錦花園,上百輛小汽車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可謂極一時之盛。
張學良為他安排的居所是前京兆尹(北洋時期北京地區最高行政長官)薛之珩的公館,亦即什錦花園。張學良為他提供的生活費也相當可觀——每月高達四千銀元。
然而,好一個舊朝敗將吳子玉,居然當眾冷落了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甚至連起碼的禮節都懶得回,就在他的龐大衛隊的簇擁下登車而去。當晚,他禮貌性地回訪張學良時,剛一坐定,就發火了:「瀋陽事件,你為什麼不抵抗?」原來,吳當眾冷淡張學良,是痛恨他去年「九‧一八」時的糟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