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溝通姿態是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解析你總是如何應對他人
「溝通姿態」—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某種模式;也因為我們在高壓的情境下更容易有這些傾向,它們又被稱為「求生存姿態」。你可能也感受過,面對爭執或意見不合時,自己是否也會用上述的方式來應對呢?使用時是否也會感到些許的安全呢,不管你是以討好他人以平息紛爭、指責他人來反擊、顯得超理智來保持距離、又或者是打岔說笑來逃離這樣的情境。雖然在當下可以暫時逃開這些壓力,長期使用這些溝通姿態對人際關係卻可能產生問題!
Satir 的四種溝通姿態
家族治療大師 Satir 觀點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從我們在兒童時,親子互動經驗中建設性與毀滅性的比例發展而來。大多數人從小時候開始,就已經從和父母的互動經驗中界定了自我的價值,並學會用各種求生存的姿態,如: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以對抗來自父母之口語或非口語的、感覺到的或推測得來的威脅,保護自我價值感,使小小的自我得以生存下去。儘管我們在兒童時期的親子互動經驗,並不一定就是客觀的事實,最直接、真誠的溝通方式是「一致型的溝通」,這種溝通型態最有助於自我價值感的提昇,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習的。
當我們發出訊息的每一部份都朝同一方向走時,包括所說的話跟心裡所想、所感受都一致時,我們的溝通便是一致的,也只有這時候我們可以與他人建立起真誠的接觸;而相對每一個小孩在家庭環境中長大,每一個人也都會發展出負面、不健全的自我價值,進而使用個人溝通姿態來與他人互動! 透過了解五種溝通姿態姿態可以發覺在人際互動中自己缺少的是甚麼,進而學習、練習更完整的溝通方式。
討好者通常會用一些迎合的方式去討好、取悅他人,而且不習慣拒絕他人,即便話語或行為都違背自己的意願。討好的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通常是道歉、讓步或過度和善的,但內在的情感卻可能是受傷、悲傷、委屈,甚至可能有壓抑的憤怒。另外,討好者可能會有較低的自我價值、自信,也習慣將焦點擺在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上,而不為自己思考。
討好者的優勢則在於擅長關懷他人,以及為人友善。如果你習慣討好他人,在注意他人以及環境之餘也應該多照顧自己,試著去發現自己的內在感受。
指責的人則與討好者相反,容易因為保護自我而去攻擊他人或環境。雖然指責的人時常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去責罵、批評,甚至攻擊他人,他們的內心不全然是憤怒的,也可能因為害怕失控而發怒,或是因為關係被破壞後,而感到孤單與壓抑的受傷。指責的人通常也會有較低的自我價值,而且不願承認自己的軟弱,唯有透過使他人屈服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價值。指責的人通常充滿能量,且具有領導才能,但時常忽略他人。若能多注意他人必能進行更有意義的溝通,並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
超理智的人就像電腦一樣,習慣以過度客觀的方式分析情況,只關心事情是否合乎規定或正確與否,不會注意自己或他人的感受。除此之外,他們也習慣說教、
講大道理。跟外表剛好相反,他們的內在可能是敏感、易受傷的,超理智的外表只是一種武裝自己的方式,好讓自己與他人保持距離,不受傷害,但也因為如此容易感到孤單。超理智的人通常是有知識、理智而且謹慎的人,若在溝通時能多注意自我與他人的感受,便能進行更為健康的人際互動。
打岔者則是超理智的相反,在討論時習慣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且無法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打岔者習慣靠著說笑話、插嘴來打斷讓自己感到有壓力的話題。說著
笑話打岔的他們,在內在可能是敏感、脆弱的,也因為無法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而被誤解、感到孤立與空虛。
打岔者可能因為缺乏自信,而不認為自己的感受會被接受,或是因為無法承受當下的情境而打岔。他們習慣忽略自我、他人以及情境,所以打岔者會需要試著多投入在當下的情境中,才能與他人建立起關係。
一致型的溝通者常是真誠真實的自我表達者,同時也能關注對方,在適當的情境脈絡中,傳達直接的訊息,並且為此負責,能顧及自己、他人和情境。
溝通類型心理測驗
情境﹕有一天,你有事晚歸,卻未事先告知家人,當你一回到家,媽媽便責備你:「小姐!你去哪裡啦?六點你就該回家吃飯了,結果呢?現在都快十點了!我們能信任你嗎?!」
請問你會有什麼反應呢?
(1)對不起啦~我下次不會這樣了啦~(討好型)
(2)我才一進門你就罵個沒完!根本就不想聽我解釋!(責備型)
(3)我只是考試後去看了場電影、放鬆心情﹔並不是故意這麼晚回來的啦!(電腦型)
(4)也不是第一次了,哎呀...我要去洗澡了!(打岔型)
(5)由於我的晚歸讓你們擔心了,真是抱歉!我今天因為...,所以...(一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