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我一直對電子書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而且隱約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恐怕到死都還是以閱讀紙本書為主。」
國內電子書閱讀器頻頻標榜可直排、可翻頁、可劃線、可做眉批等等功能,看來並未脫離紙本書的閱讀形式。而廠商也似乎一直以紙本書為設計開發藍本,希望能幫助紙本書讀者無痛過渡到電子書的閱讀。
即使廠商如此努力,但只要問一問身邊大大小小的親友(小至一下課就上網的小六學生),大家還是喜歡讀紙本書,甚至有位從事IT產業的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讀紙本書,就不像在讀書,好像只是在查資料而已。」
然而,我們的下一代一出生就活進了網路世界,下下一代的孩子,看到的可能就只有電子書,紙本書已不再是主流。因此,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電子書要努力模仿紙本書?
取悅目前市場比例較高的紙本書讀者固然是主因,但只是一味地模仿紙本書,那電子書的利基又在哪裡?雖然深知電子書已是不可避免的未來趨勢,可紙本書的市場已經有限了,如果電子書硬要來搶,是有多少錢可以賺啊?
後來讀到出版前輩老貓的〈台灣的電子書時代,現在開始倒數計時了〉一文,才知道出版的前端模式已經變了。亞馬遜網路書店都可以從出版社的通路,變成出版社的競爭對手,電子書早已不是我們(或我個人)想像的樣子了。
世事多變,誰知道下一個十年會發生什麼事,我真的到死都會以閱讀紙本書為主嗎?我能保證自己十年後包包裡還是永遠放著一本書,而不會變成一台可以上天下地、輕巧便利一手掌握的電子書閱讀器嗎?「不能!」,我現在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聰明的人從來就不是「滿足」市場需求,而是「創造」市場需求,電子書的市場一定會被有心人擴大到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地步。而真正喜歡閱讀的人,會拘泥於工具和媒介嗎?還是只要有好書,管它長什麼樣子就是要看?尤其是對未來世代的人來說,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吧!
台灣的電子書時代,現在開始倒數計時了!
◎老貓
上周簽了兩本英文書的中文版授權。我們照例檢查一下原文合約,結果很訝異地發現制式合約裡,已經把電子書權利含括在內。一個合約,兩個授權,可以出紙本,也可以出電子本。而前面在討論版稅條件的時候,國外並沒有特別要求要為電子書權利另外付費。
換句話說,我用紙本的條件,買到了紙書加電書的授權。
看來英美出版者對電子書的商業模式,恐怕想得比我們更長遠了。
自台灣大力推動電子書以來,我們眼見政府鼓動,公會張羅,民間發燒,而市場冷冷清清。跟美國這兩年來電書市占率一飛衝天的景象完全不同。什麼緣故呢?閱讀機不普及嗎?電子書目書單數量不足嗎?
台灣是硬體代工大國,連亞馬遜的機器都是靠台灣廠商生產,這幾年下來幾大電書平台也紛紛宣稱線上可供銷售的書目超過萬筆,主流出版社也已經有能力在紙書出版的同時,同步推出電書版本(EP同步)。
可是照我們在電書平台的銷售數據看,過去一年每本電書的付費下載數字,反而比前年更低。書種增加了,銷量卻衰減了,這是什麼道理?
回頭看看電書市場最火熱的美國,我們當然少了亞馬遜、蘋果這樣眼光和執行力皆備的大廠,但還有一個獨特條件是我們始終不具備的,那就是暢銷書單。
回想亞馬遜2007年(四年前)推動點火電書閱讀機的時候,儘管機器功能先進(省電啦,不反光啦,一台裝三千本書啦等等),但廣告重點絕不會漏掉這條:所有紐約時報暢銷榜的書,在我們的電書商店通通可以下載。
台灣現在有任何電書平台能夠宣稱同樣的事嗎?
暢銷書就是賣得最好的書,賣得最好的書就是讀者最喜歡,最想看的書,暢銷書單無法進入電子書店,意思就是「我想看的書你沒有」。誰會願意買個機器,但上面看不到想看的書呢?
以博客來剛剛發布的市場銷售分析為例,全年度暢銷小說前三千名裡面,英美翻譯小說占了52%,日本翻譯小說占了16%,剩下的市占率還有韓系、歐系瓜分,廣義的華文作品差不多就是三成。事實上如果我們把統計範圍限制在暢銷榜的話,翻譯引進版圖書的比例只會更高。
為什麼暢銷書單無法進入電書平台呢?因為暢銷榜上大部分是翻譯書,而翻譯書在過去兩年遲遲不肯授權電子版。而現在英美出版社顯然改了觀念。
這也不難理解。對英美版權持有人而言,過去世界授權一向是紙本時代非常重要的營收來源,現在美國本土電子書市場開始成熟了,他們終於有時間思考電子書下載以外的事情了。每個作者一定會問他們的經紀人,以前紙書有很棒的授權收入,不知電書現在有沒有同樣的收入?所以這是遲早的問題。從源頭的作者就會一路問,電書市場的授權收入在哪裡?
一旦電書授權變成制式合約內容,最多只要一年,文化輸入國的電子書平台上,可銷售書目的風景就不會一樣了。
台灣現在就處在電子書市場起飛的倒數時刻。平台有了,機器有了,轉檔技術成熟了,當翻譯書的電子授權也開始進入市場,這最後的條件也就具備了。台灣讀者面對更便宜的新書,更快速便利的下載連結,更輕巧大容量的隨身機器,他們的反應難道會跟美國讀者不一樣嗎?
本文出自:【內容推進實驗室】部落格http://www.contnt.net/2012/01/ebook-era-is-coming.html
圖片出處:http://www.epochtimes.com/b5/11/3/7/n3190049.htm
圖片出處:http://edm.recovery.org.tw/ezoe/picture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