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小說是人生的縮影,閱讀小說彷彿在旁觀一個人或一群人生命中的片段。
畢竟我們一次只能過一種人生,今天我是個文字工作者,就很難體驗科技人的忙碌程度,也無從得知明星的絢爛生涯、街友的流浪生活、不懂孩子為什麼要放風箏、總統有什麼失控的醜聞、而貓又如何聽懂死亡的聲音……
如同《天才柳澤教授》裡說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也許一生都寫不完一個故事,可是書裡的故事卻是窮極一生可能都看不完。」
所以我讀小說,體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相信,小說不只如此,因此,我一直在找尋能完整描述小說樣貌的文字,沒想到卻在重讀齊格飛.藍茨的《失物招領處》時,找到了答案。
那是作家蔡詩萍為《失物招領處》寫的一段推薦序,微言大義言簡意賅,卻也透露出作家博覽群書的閱讀軌跡,讓我回味良久。就讓我在自己的部落格任性一下,再拾人牙慧一次吧!
關於小說,蔡詩萍在書裡這麼說--
我愛讀「理論」,也愛讀「小說」。我甚至覺得,偏好理論的部分,常常會壓過小說,理由只在於,理論的系統性,會輕易給人一種「幻覺」,讓人滿足於「掌握」世界的快感。
然而,這樣的想法,一旦遇上「好小說」,便很難自圓其說了。當我碰上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高行健的《靈山》,以及德國作家葛拉斯的《蟹行》等小說時,便常常興起「理論不如小說」的感想。
理由也很簡單,這些小說,把對世界複雜的思索,紛沓的疑惑,極其精練的放到了「虛構」的小說情節裡,讓你不知不覺,在小說家的推陳鋪演中,去經歷了理論世界無法提供的「閱讀情趣」。換個比喻吧,你若想知道人在戰亂中的無助,歷史到底因何而演變,讀大部頭的歷史著作,固然是選擇之一,但若翻閱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則更會讀得津津有味,掩卷而長嘆!這就是「小說的魅力」。
在德國與葛拉斯齊名的齊格飛.藍茨,在這本《失物招領處》裡,絲毫不遜色的,藉由「小說的隱喻」,把德國當前所面臨的社會矛盾、國家前景等困惑,安置在一個小小的失物招領處裡,讓它如電影畫面般來去發生。
小說最精采的地方是,它把「失去什麼」的人生感懷,發揮到極致,讓人讀來很自然的陷入某種哲學思索,而不覺得枯澀。「這是一本好小說」,還有什麼比這推崇更吸引人!
(出自《失物招領處》第12頁)
我先是被齊格飛.藍茨的《我的小村如此多情》逗笑,接著在回頭讀《失物招領處》時愛上藍茨,然而會讀《失物招領處》,卻是因為南方朔那篇重量級的導讀,它讓我深深感動,不解怎麼會有人的導讀寫得這麼好?為了這篇導讀,買下這本書也值得。(不禁讓我想起,平平都是漏漏長的導讀,唐諾一系列評格雷安.葛林的導讀,為什麼可以讓人這麼地……想睡覺?)
當然,書的本身也很迷人,每個人物都好可愛,不管他們開心、生氣、悲傷、憂愁,都長著一副可愛的面容,讓我幾乎忘了藍茨在台出的第一本書《德語課》的沈重可怕,我想,作家都是這麼迷離多變,也都這麼多才多藝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