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之漡
動靜之寬,雲山潝石;凝塵止觀,遍照虛實 。 。。。。潮來因、士覺吼。

格主小檔案

來因覺士





<2008年7月>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最新文章
寂然不動──人間無事人
2024/10/29 19:09
點心
2024/4/28 15:54
余光中不識張益德
2023/11/30 14:38
弔客
2023/6/1 20:00
決梁山泊之策
2022/12/4 21:07

最新迴響
附註:
by lyingjazz, 8/13
Re:修理潘國森
by 光澄籽, 7/16
Re:修理潘國森
by 潘國森, 6/6
Re:玩命,還是作秀?
by 作秀黨萬歲、萬萬歲, 4/29
Re:玩命,還是作秀?
by 潘國森, 4/28

文章分類
略過巡覽連結。


部落格統計
今日人氣: 90 次
累計人氣: 358751 次
文章總數: 131 篇
July 21, 2008
「貂蟬」考 (2/4)
來因覺士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22:17:24

  卻說王允送董卓直到相府,回至半路撞見呂布,呂布一把抓住王允衣襟,責問說前番既以貂蟬許配與我,今又送與太師,豈不欺人太甚?王允忙把呂布請至家中,對他言道是董卓前來要見貂蟬,然後說趁著今日良辰要帶她回去與義子呂布完婚;王允所說當然不是事實,但呂布又哪裏知道是計,只顧著向王允謝罪,便急急回府做他的春秋大夢去了。王允的這番謊言,可說是在這裏預先埋下了將來董、呂二人反目的導火線。

  呂布熬過一夜,又等了半天,全不見太師府中有辦喜事的跡象,轉入後堂,問了董卓的侍妾,方知前夜董卓與「新人」貂蟬同床共寢了,到現在還沒醒過來呢。呂布料想不到董卓竟然如此對他,不禁勃然大怒,偷偷潛入董卓臥房後窺探,這時貂蟬正在窗下梳頭,瞥見呂布過來,故意緊蹙雙眉,做憂愁不樂之態,又頻頻以羅帕擦拭眼淚,呂布立在原地良久,「沉吟思忖,未得真實」,還不太敢確定董卓真地佔了自己所愛。隨後呂布來至堂中,這時貂蟬又到繡帘之後微露半面,「以目送情」,弄得呂布是「神魂蕩漾」;這招使出果然奏效,董卓見呂布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又不時向帘後探望,心中疑忌,便叫呂布退去。呂布出了府邸,「心中愈疑」,回到家中,妻子見呂布情緒不佳,問說是不是被太師責罵來的?呂布衝口便回:「太師安能制我哉!」呂妻便不敢再問──呂布與妻子的這段對話,後來被《毛批本》刪去。

  自從納了貂蟬後,董卓為美色所迷,一連月餘都不出面處理政事。「時值春殘」,董卓染上了小感冒,貂蟬衣不解帶,把董卓照顧得無微不至,董卓由此更加喜愛貂蟬;呂布前來探病問安,董卓正好睡了,貂蟬從床後探出身子,含情脈脈地望著呂布,「以手指心而不轉睛」,呂布以點頭答之,貂蟬又「以手指董卓,強搽淚眼」,呂布看了整個心都碎了。這時董卓醒來,正瞧見呂布兩眼直盯著屏風後的貂蟬,頓時怒氣沖天,喝叱呂布曰:「汝敢戲我愛姬耶!」立刻叫人把呂布逐出府中,今後再也不許入堂。雖然事後董卓接受謀士李儒的建議,賜以黃金錦緞安撫呂布,但呂布一顆思念貂蟬的心卻是如脫了韁的野馬,再也難以收繫回來。

  董卓病好後,入朝議事,呂布手執方天畫戟隨侍一旁,見董卓正與皇帝商論,便趁機奔至相府,來尋貂蟬。貂蟬教呂布先去後園中鳳儀亭等候,呂布「提戟徑往,立於亭下曲欄之傍」(小說家在這段情節不厭其煩地寫呂布「提戟」如何如何,有其用意),等了許久,但見貂蟬「分花拂柳而來,果然如月宮仙子」!這「分花拂柳而來」,說的是貂蟬自紅花綠柳叢中飄然而至,襯出了人面如花、身纖似柳的俏麗倩影;僅用六字便把貂蟬嬌柔的媚態描寫得如見真人:活脫脫一個「月宮仙子」就這麼躍然於紙上!此若非天生文豪、獨具匠心,不能錘鍊出如此神來之筆也!覽閱至此不由得讀者拍案叫絕,驚嘆於小說家駕馭文字的超凡功力。


繡像_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言歸正題。且說貂蟬一見呂布,頓時淚流滿面,泣訴自己已被老賊淫污,「不得復事英雄,願意死於君前」,以明其心!說完便要跳入荷花池內,呂布慌忙抱住,說道:「我今生不能以汝為妻,非英雄也!」(《嘉靖本》原作:「我知汝心久矣,恨不能夠共語。」)貂蟬說自己在這裏度日如年,只希望將軍能救她出此牢籠,呂布卻說自己是偷空而來,唯恐老賊見疑,還是速速離去為好,提戟便要離去,貂蟬趕緊見機而作,牽住呂布的衣角說道:「君如此懼怕老賊,妾身終無見天日之期也:」呂布猶豫不決,貂蟬又以言語鼓動:「妾在深閨,聞將軍之名,如轟雷灌耳,以為當世一人而已;誰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訖,淚下如雨,說得呂布「羞慚滿面」(見《毛批本》)

  正當二人「偎偎倚倚,不忍相離」之時,卻被董卓撞見;原來董卓在殿上,回頭不見呂布,心下甚疑,趕忙駕車奔回府中,尋入後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畫戟倚在一邊」[2]。呂布看見董卓來了,大驚失色,回身便走,董卓搶了畫戟來追,卻因身軀肥大,趕不上呂布,只好投戟刺殺呂布,卻教呂布把戟打落,等到董卓拾戟再趕時,呂布早已走遠。

  經此一鬧,李儒又向董卓建言,何不將貂蟬賜與呂布,好換來猛士死力?董卓便問貂蟬之意,貂蟬當然是打死不願,哭著說:「妾身已事大貴,忽欲與家奴,妾寧死不辱!」言畢,便拔出壁間寶劍自刎,董卓忙以好言相撫,即刻便帶著貂蟬前往郿塢,避開呂布。李儒見狀,仰天嘆道:「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毛批本》這裏寫下評點者自己的詩作,託名「後人」,云道:「後人讀書至此,有詩嘆之曰:

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董卓啟程之時,百官俱來拜送;貂蟬在車上,遙見呂布鶴立於人群之中,便「虛掩其面,如痛哭之狀」。等到車仗去遠,呂布騎著赤兔馬,「緩轡於土岡之上,望氈車而泣」,這時王允進前問說:「溫侯何故遙望發悲耶?」呂布回答:正是為了你的女兒哪。王允假意不知,故作驚訝之狀問說都過了這麼久了,難道還沒許配給將軍您嗎?呂布回頭只一句話:「老賊自寵幸久矣!」王允又是一陣大驚,掩面直說沒想到董卓竟做出這等禽獸之事。王允見機不可失,趕緊將呂布邀至府內密室商議,再加把勁來個火上添油;王允開頭便道:董卓姦淫我女,奪將軍之愛,真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不過他們笑的,不是董卓,而是我們倆啊,我一個糟老頭子不足為道,只可惜將軍半生的英雄威名哪!呂布聞言氣倒於地上,待救醒之後(《毛批本》改作「怒氣沖天,拍案大叫」),呂布接著說道:「誓殺此老賊,以雪吾耻!」可是又想到董卓乃自己義父,殺之恐後人議論,王允卻說:他自姓董,你卻姓呂,鳳儀亭拿畫戟丟你時,他哪裏還曾想到父子之情呢?呂布「憤然大怒」道:「若非司徒之良言,則布亦被老賊之害矣!」王允見呂布心意已決,便再加慫恿道:「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萬世不朽;將軍若扶董卓,乃反臣也,史官下筆,罵名萬代。」呂布拔刀刺臂出血以示決心,於是與王允密謀,再暗中串連朝中文武大臣──(尚書)僕射士孫瑞、司隸校尉黃琬、騎都尉李肅等,終於誆得董卓以為漢獻帝要禪讓大位予他,讓歡喜之情沖昏了頭,因而疏於防備,在宮殿門前被呂布刺殺。至此,「連環計」可謂大功告成。

  呂布殺死董卓後,自去郿塢取了貂蟬,直至呂布與曹操交戰,敗退被圍於下邳城中,陳宮勸呂布自領步騎兵馬屯於城外,以為犄角之勢,卻被妻子嚴氏阻擋,呂布猶豫不決,又問貂蟬,貂蟬亦曰:「將軍與妾作主,勿輕騎自出。」(見《嘉靖本》卷之四〈白門曹操斬呂布〉、《毛批本》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這時才又見貂蟬身影;但隨著呂布被絞殺、梟首於白門樓,《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四‧曹孟德許田射鹿》中寫曹操下令「將呂布妻小并貂蟬載回許都」(此事《毛批本》載於第二十回,卻將「貂蟬」二字刪去)後,貂蟬從此不見蹤影,下落緲然。

  這便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演義》)關於貂蟬其人的全部描述。《演義》以漢末三國時期群雄間爭霸為敘事主軸,自免不了武功、謀略的鋪陳,「連環計」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只見王允和貂蟬一搭一唱,不斷在董、呂二人間搧風點火、挑起仇恨終於引發殺機;但說到貂蟬的美貌與嫵媚,小說家亦是傾注匠心,寫來全不惜筆墨,故而貂蟬的形象才會如此深入人心,進而登入「四大美女」之列。

  不過,《演義》的描述卻非羅貫中先生的獨創。有關貂蟬其人其事的文字記錄,最早可見之刊行於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為宋、元間民間「說話人」所使用的提綱話本──《三國志平話》中。

  在《三國志平話》卷上〈王允獻董卓貂蟬〉一節裏,說王允悶坐於後花園小庭之中,忽見一婦人燒香,王允向前問其原由,此婦即為貂蟬,向王允講述自己身世時,開頭如此說道:

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因此燒香。

  說的是貂蟬與呂布本就是夫妻,因戰亂而失散,才流落至王允府中。「丞相」(即王允,此大謬)聞言大喜,將貂蟬以親女看待,然後先請董卓赴宴,表示願將貂蟬獻上,而後又請呂布,讓他和貂蟬夫妻相認,並允諾說:「選吉日良辰,送貂蟬於太師府去,與溫侯完聚。」幾天後,王允將貂蟬送過府去,董卓便納了貂蟬,呂布聞知大怒,便趁著董卓酒醉,一劍割斷董卓脖子,將其殺死。

  這段故事,被元朝的一位無名氏看中,創作了一齣名為《錦雲堂美女連環計》(或稱《錦雲堂暗定連環計》,簡稱作《連環計》)的雜劇,戲中第二折,貂蟬對王允的自我介紹是:

您孩兒不是這裏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靈帝將您孩兒賜與丁建陽,當日呂布為丁建陽養子,丁建陽卻將您孩兒配與呂布為妻。後來黃巾賊作亂,俺夫妻二人陣上失散……。您孩兒幸得落在老爺府中,如親女一般看待……。昨日與奶奶在看街樓上,見一行步從擺著頭踏過來,那赤兔馬上可正是呂布,您孩兒因此上香禱告,要得夫妻團圓。

  從這裏可以明顯看出,雜劇中貂蟬的身世乃是在《平話》中的描述基礎上加工予以擴充而來的。其中提到貂蟬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一開始便犯了錯誤;所謂「忻州」,乃是隋、唐以後的才有的地名,其始置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以州北忻口為名;從《平話》並無這樣的說法看來,很有可能是劇作家自己編造出來的,只是反倒透露出作者在歷史地理知識上的粗糙程度。至於說到貂蟬之名乃是從「貂蟬冠」而來,但查《續漢書‧輿服志‧下》,從「冕冠」以下,各冠服印綬中並無有「貂蟬冠」之記載,倒是諸冠中有一名喚「武冠」者,其曰: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建武時,匈奴內屬,世祖賜南單于衣服,以中常侍惠文冠,中黃門童子佩刀云。

  其後有南朝梁人劉昭注引應劭《漢官儀》云:

應劭《漢官》曰:「說者以金取堅剛,百鍊不耗。蟬居高飲絜,口在掖下。貂內勁捍而外溫潤。」此因物生義也。徐廣曰:「趙武靈王胡服有此,秦即趙而用之。」說者蟬取其清高,飲露而不食,貂紫蔚柔潤,而毛采不彰灼,故於義亦取。胡廣又曰:「意謂北方寒涼,本以貂皮暖頟,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

  南朝梁人沈約所撰之《宋書‧卷十八‧志第八‧禮五》中,亦與劉昭見解一致,並不同意東漢末年時人應劭的說法,認為這是望物而生義,與事實不符:

武冠,昔惠文冠,本趙服也,一名大冠。凡侍臣則加貂蟬。應劭《漢官》曰:「說者以金取堅剛,百煉不耗;蟬居高食潔,口在腋下;貂內勁悍而外溫潤。」此因物生義,非其實也。其實趙武靈王變胡,而秦滅趙,以其君冠賜侍臣,故秦、漢以來,侍臣有貂蟬也。徐廣《車服注》稱其意曰:「北土寒涼,本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乎?」侍中左貂,常侍右貂。

  按「惠文」或「趙惠文」即戰國時趙武靈王次子──趙惠文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變了軍隊的規模與戰力,同時也使得朝中文武的服飾產生了變化,徐廣的《車服雜注》即指稱:北方胡人因氣候嚴寒,乃頭裹貂皮以保暖,趙武靈王之後便加仿傚,在帽冠上附以貂皮,進而成為一種流行裝飾。秦始皇滅趙後,以趙國國君的帽冠賜予近侍之臣;而自漢朝以來,侍中、中常侍之頭冠前緣,便有黃金製成的飾片,上頭紋以蟬形圖案,因此秦、漢以後侍臣之冠,遂以「貂蟬」為裝飾,演變到後來,「貂蟬」就成了官員的代稱──《太平御覽‧卷六八八‧服章部五‧貂蟬》引《晉書》曰:

趙王(司馬)倫篡位,同謀者咸超階越次,不可勝紀,至於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此事亦可見於《晉書‧卷五九‧趙王倫列傳》,成語「狗尾續貂」典故即出自此處。然而從史料文獻上看來,兩漢時代,「貂」與「蟬」不過是官帽上的飾品;從晉趙王司馬倫本傳中文字,更不難看出帽冠加貂蟬飾,根本就是由官員自行購置,朝廷不過是訂出形制標準而已,哪裏還需要設專人掌管這些飾品呢?至於三國時,按《三國會要》引《傅子》寫道:「魏明帝以其制似通天遠游,改令卑下,行人使者服之。侍臣附蟬,武臣戴鶡。」可見漢、魏當時並無「貂蟬冠」之稱,更遑論「刷選宮女」以「掌貂蟬冠」之說。

 

 

注釋:

[2]此是《毛批本》之語,《弘治本》原作:「見呂布倚戟,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和美女情話綿綿,手裏拿桿長戟做甚?豈不大煞風景?改得好!


迴響(0) | 引用 | 人氣(2740)  

引用網址:
站內最新好文
博愛座像是人際互動和彈性...
2025/4/16 13:19
港女(二)
2025/3/24 1:33
「你是I人還是E人?」MBTI...
2025/3/22 18:15
爆粗,國際化?港女
2025/3/12 20:50
你眼中的你
2025/3/9 20:20
吃到飽 Buffet 的 M型消費
2025/2/21 16:08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
2025/2/18 15:58
節慶活動創新地方特色轉型...
2025/2/14 13:43
司機的知識 - 知其所以然才...
2025/2/13 22:13
關於罵人
2025/2/2 8:42